瓊林麵線盤

瓊林獨特的麵線盤,吃出純樸與回憶滋味

瓊林社區麵線盤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瓊林社區麵線盤

於瓊林社區戰鬥坑道入口前,充滿純樸氣息


  • 源起

    瓊林宴始於北宋,是中國古代朝廷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元明清沿用至今。宋太平興國九年,政和二年,天子在發榜之後,於瓊林苑賜宴新科進士,故而得名。在明、清二代瓊林出了六位進士七位舉人六位武將,人才輩出,突顯瓊林與眾不同,明熹宗推崇江南才子蔡獻臣,特賜里名"瓊林"。瓊林為蔡氏家族居住地,目前尚存332棟閩氏建築,蔡氏家廟的"七座八祠",為鄉民信仰中心。。祭祀後會餐,有定制菜單,為承袓訓、"忠、孝、廉、潔"及先祖遺訓-蘋藻時薦永家齊,以簡約原則,菜單為一、麵線盤、取意為長長久久。二、白斬雞、取意起家,全雞代表有頭有尾,做事順利。三、蒸魚、意年年有餘。四、蒜仔炒肉、意帶鬚大蒜以寓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清清白白。五、蒸芋頭、意多子多孫,傳承久遠。這五道佳餚俗稱"瓊林宴"(五世其昌)。


瓊林蔡氏百年家宴/風華再現/文化局辦石蚵麵線盤體驗活動

金門縣文化局辦理「金門縣瓊林在地無形文化資產風華再現暨傳統匠師意匠體驗計畫」,25、26日假瓊林六世宗祠辦理石蚵及麵線盤體驗活動,內容為源自「瓊林宴」中的麵線盤這道佳肴,以及作為材料的石蚵,藉由耆老的示範介紹,實地走訪體驗以及料理品嚐,讓更多人認識瓊林當地文化,石蚵生長及自然生態,以及瓊林獨有的麵線盤之溯源,提昇瓊林的觀光價值,也讓金門瓊林的無形文化資產能夠風華再現。

由金門文化局主辦,中傳財富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蔡氏十七郎公嫡孫基金會所承辦,「石蚵、麵線盤、瓊林宴」耆老示範活動,25、26日在瓊林蔡氏家廟(六世宗祠)內舉辨,金門文化局長呂坤和,金門縣議員蔡水游,金門縣瓊林里里長蔡顯明,瓊林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董事長蔡是民,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乃靖及瓊林在地耆老等以及民眾一同參與,並邀請金門在地金牌解說員楊世榮到場主持及介紹,走訪瓊林聚落、認識瓊林石蚵田以及瓊林石蚵及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此外,亦由瓊林在地耆老,遵循古法食材,示範瓊林宴以及麵線盤作法,透過認識麵線盤由來,品嚐麵線盤創意料理﹝麵線黃金球﹞等,了解麵線盤在瓊林宴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會貴賓及民眾反應熱烈。

瓊林祭祖分墓祭與祠祭。祠祭是每年農曆二月、十月在蔡氏家廟內祭祖,稱為春、秋兩祭。祭祀後舉行會餐,為承袓訓「忠、孝、廉、潔」及先祖遺訓「蘋藻時薦永家齊」,以簡約原則有定制菜單,包括,麵線盤,取意為長長久久。白斬雞,取意起家,全雞代表有頭有尾,做事順利。蒸魚,意年年有餘。蒜仔炒肉、意帶鬚大蒜以寓子孫可以頭毛嘴鬚白、清清白白。蒸芋頭,意多子多孫,傳承久遠。這五道佳餚俗稱「瓊林宴」(五世其昌)。

文化局也表示,此次,透過「瓊林宴」中的麵線盤以及石蚵料理的體驗,帶民眾認識瓊林石蚵生態,認識金門瓊林的石蚵麵線和麵線盤的原由,期能提升金門瓊林的觀光價值,讓金門瓊林的無形文化資產能夠風華再現。

資料來源:金門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