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2012/5月號)

 

  生命教育專欄

不老騎士: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夢想與勇氣

  性別平等教育專欄

男剛強?女柔弱?從《足球女將》透析「性別與體育」議題

  生涯輔導專欄

黃金5年,還是失落5年?畢業5年 人生勝負成定局!

  資源教室專欄

學輔中心志工心得分享

 
 

                  生命教育專欄

   

不老騎士: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夢想與勇氣


   
 

作者:阮怡瑜/著、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統籌製作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6日

312小時,1178公里,他們平均年齡81歲。 「這些人,真的可以環完全島嗎?」

 17位老人帶你找回作夢的勇氣,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癌症、高血壓、膝關節退化、助聽器和年紀,都無法阻止我們追尋夢想。

 他們是勇敢追夢的不老騎士!也是你我身邊最不起眼的平凡老者!一段段動人的生命歷程,藏在雪白髮絲間、刻在溝壑深紋間。有遵守承諾,帶著亡妻照片環島的深情丈夫、有男扮女裝誘捕日本兵的抗戰勇士、還有流浪剃頭弟搖身成為大學校長最愛的理髮師;也有貧窮中,仍堅持用一碗粥溫暖困苦大學生的警察大人…..
  他們的親情、愛情、友情,交織出大時代的歷史!
  他們的勇氣、毅力、熱情,開啟台灣不老新運動!


緣起

  為了尋找臺灣高齡社會新契機,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的林依瑩在二○○六年下半年接連參訪中國與日本的老人經驗。在中國,她看到為籌募希望小學而舉辦的「為愛長征」活動中,一位七十一歲的阿嬤以三○五天的時間走完八千里路;而她在日本也看見NCLA團體為證明老人不老而發起長者走千里路活動,過成中她發現參加活動的阿公阿嬤都充滿了活力,雙眼全都散發著亮眼光彩。

 於是她想,臺灣只有一千公里,那臺灣老人可以做什麼證明不老呢?又能不能做到呢? 一個在當時會被恥笑「太瘋狂」的想法緩緩在她腦中規劃,直到她遇到同為老盟理事的賴清炎,夢想終於成型!

  在一次老人相關會議後的閒聊中,賴清炎感嘆的告訴林依瑩:「人活到八十歲後,就好像被社會拋棄。搭公車被嫌棄、歧視;旅遊有人陪了,旅遊團也不愛接;甚至連保險業務員看到老人家都閃得遠遠,好像連為自己生命保個險的機會都沒了。」
 
賴清炎說,「你們沒活到八十歲,不知道我們的感想,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聽著賴清炎的感慨,林依瑩分享了在中國與日本所見後問道:「我們帶老人家去環島,好不好?」賴清炎不假思索馬上脫口而出說:「好!騎歐兜邁環島去!!就是要帶老人出去,證明老人不是無路用!」蟄伏林依瑩腦海許久的念頭瞬間迸出火花,於是成形的「不老騎士」,蠢蠢欲動!

 一陣子後兩人再度碰面,賴清炎興奮的上前問她:「上次說的歐兜邁環島活動要開始辦了嗎?我已經揪了好幾位朋友要來參加了!」

看見賴清炎雙眼中的希望與期待,雖然心中有許多不確定性,當下,林依瑩決定放手一搏,要幫老人實現「歐兜邁環島夢」,要讓老人親自證明不老來鼓舞更多老人,更要徹底改變國人對老的負面印象。

她知道實現這個夢想要冒很多的風險、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她知道,這一切都將值得。不老騎士,GO!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局

回本期目錄

 

 

 

 

 

 

 

 

 

 

 

 

                                      性別平等教育專欄

男剛強?女柔弱?從《足球女將》透析「性別與體育」議題

電影內容常出現刻板的性別觀念,角色的呈現多有男剛強、女柔弱的情形,本文試著從《足球女將》這部以體育為主軸的電影,整理探討電影中「性別與體育」的議題。

在以男人為主的體育世界裡,《足球女將》的角色安排突破傳統「男剛強、女柔弱」的性別刻板印象,強調女性在體育表現上的成就,可讓觀賞者認同,破除體育上性別歧視。


《足球女將》影片介紹

本片描述的是1978 年美國小鎮足球明星鮑文一家的故事,鮑文對足球的熱愛深深影響他的四個孩子,每天他都堅持練習並改造後院成足球場。對足球有天份及愛好的四個孩子,3 位男性1 位女性,唯一的女孩就是這部片中的女主角─格蕾西.鮑文(Gracie)。她從小生長在充滿足球氛圍的環境,在耳濡目染下,一上場就能展現非凡的天賦,有天格蕾西的哥哥出了意外事故,車禍讓她最鍾愛的大哥離開人世,重重打擊爸爸和手足們,大家意志消沈且不再有足球訓練活動,籠罩家裡的是死寂和失望,歷經痛苦的消沉後,她想到紀念哥哥的好辦法,就是代替哥哥的位置出征高中足球賽,並誓言要奪下冠軍。但她始終無法取得家人的支持,連向來支持她的母親都說「並非每件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對女生而言,生活就像一大塊三明治,我們只能吃其中的一部分」。

    身為女生雖然在生理結構上和男生不同,如:有月經,格蕾西仍深信自己可以和男性一樣踢足球,她的爸爸在傳統觀念下無法認同她的想法,總認為足球是男人的遊戲,女人家柔弱沒技術且體能又差怎麼玩得起足球?這條球員之路她走得很艱辛,希望藉由辛苦的自主訓練及實際行動來爭取家人的肯定。

    除體力上的磨練外,尚須面對同儕異樣的眼光及男足球員的冷嘲熱諷。儘管格蕾西不斷證明自己的技巧佳,絕對具有與男足球員同場競技的資格,但球隊深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始終拒絕讓她加入。最後當她真的站上球場的那一刻,全場的人都露出詫異的眼光,認為她不可能辦到。當她毫不畏懼地面對強力的鏟倒、包夾及惡意犯規時,大家對這弱小的女性身軀,在人群中盤球過人、急停、假動作不禁讚賞,最後在觀眾的驚嘆聲中射進了致勝的一球!


體育界的性別刻板印象阻礙女生發展機會

現在看到「女足球員」這詞可能一點都不覺得奇怪,但片中的年代,足球被認為是一種激烈的運動,女性不被允許上場踢球,格蕾西的爸爸就是存有這種觀念。他教導兄弟踢球,卻不願給格蕾西上場踢球的機會。而當格蕾西偷溜至球員健身房時,被球隊教練發現,教練雖然讚賞她的上進,但是依然以健身房只給男生使用為由拒絕讓她進入,令人十分喟嘆。教練僅因為「傳統」而不敢做出正確的決定,連身為女性的母親都接受這樣的概念,且想把這觀念教導給下一代。我們不難理解這是因為父母為了保護子女不要受傷,但其中的性別刻板概念卻限制了女兒,不容忽視。而同樣以足球為主題的電影「我愛貝克漢」,也是透過運動來突顯女性在運動場上所遭遇的困境及歧視。18 歲的女主角與國際足球偶像貝克漢一樣擁有絕佳的射門絕技,但卻因性別和種族而處處受阻。近年雖然女性的自主權與地位已提升,但在很多領域女性依然因為所謂的「傳統」不得其門而入,這些制式化的教條讓現代女性在爭取自己權益的過程中遭受到巨大的阻力。這情形在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汶萊等伊斯蘭保守國家更嚴重,在女性不得暴露身體的宗教教義限制下,女性運動員比例非常稀少。阻止女生從事某方面的活動可能會扼殺優秀女性,近年來社會上已有許多表現優異的女性運動員,如2012 年倫敦奧運盛典上中華隊的舉重銀牌得主許淑淨及跆拳道銅牌得主曾櫟騁、立陶宛的女子游泳100 公尺蛙式金牌得主美露泰(Ruta Meilutyte),因此我們應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讓女性多接觸運動,以獲得在運動項目中嶄露頭角的機會。


「男強女弱」與男生有機會演練體力有關

運動能讓人變得更有體力,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每個人應該遵循的。以往大家有錯誤觀念,總認為男生天生體力強比較會運動,女生天生體力弱玩辦家家酒就行,但其實體力是可後天培養的。「男強女弱」跟男生較有機會訓練體能有關,其實人人都需要健康體力,不論性別大家在參與各項運動的權利和權力應該平等。沒有一項運動是哪一個特定性別的專利,女生一樣可以踢足球、打棒球、練拳擊,男生一樣可以表演韻律體操、跳躍花式滑冰、舞動水上芭蕾。2012 年的倫敦奧運上大陸隊游泳金牌得主葉詩文也證明女性可游得比男性快,因為只要有積極的訓練就能具有爆發力。


奧運百年性別平等已有進展

百年前奧運復興時,創始人曾拒絕女性參加比賽,但2012 年女性選手已占44%、女子拳擊在倫敦奧運首度亮相,在204 個國家代表隊、26 個運動種類中都有女性參加,連伊斯蘭保守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也首度派出女運動員參加。體育強權的國家如美國、中國及俄羅斯,代表隊中女性人數都超出男性,奪牌表現也勝過男選手;連地主英國的得金數也超過半數來自女運動員,這顯示女性勢力己在奧運抬頭。倫敦奧運期間,各大報紛紛對女性選手的表現給予讚賞,中央社以「巾幗不讓鬚眉,倫奧女選手發光」、中國時報以「參賽人數、奪金比率都上升,金字塔頂女性笑擁半邊天」、法新社以「女選手發光,倫敦奧運創新頁」、優視網以「大放異彩!女性魅力成為倫奧新亮點」為標題,詳述女選手的表現,誰說男剛強、女柔弱?女性只要給予運動資源及機會,也能在運動場上發光發熱。


歧視對待與裙、褲性別迷思

然而雖有奧運對女性正面報導,卻也很遺憾的看到蘋果日報報導「男坐商務艙、女擠經濟艙,日本、澳洲奧運代表隊性別歧視」的消息,這些不公平待遇應檢討修正。蘋果日報2012年07 月30 日的標題更寫著:「僅幼年著裙裝,家人盼許淑淨穿裙回國」,看到這則新聞後心想,家人和媒體對奧運銀牌得主關心的居然是裙褲議題,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實在值得探討,誰說女性就一定得穿裙子,現在奧運入場很多國家已是全員都著運動服,但仍有國家要求女選手穿裙繞場,該刻板印象應被破除。因此,大眾媒體在評論女選手時,不應將焦點放在身材、外表甚至是個人的情感生活,應著重運動才能的展現,媒體若能改善報導的面向及品質,運動場上真正的性別平等才可能實現。


增加資源、機會鼓勵女性參與體育
   

從臺灣女性的體育之路可發現,學生時代女性在體育資源的獲得、參與賽事的機會都較男性弱勢,因此造成男女運動員的成就差異大。女性體育人才若想以教練或體育教師為職志,希望真是渺茫;若想要往運動組織發展,更是難上加難,此體育界的性別傾斜,使男強女弱的惡性循環更嚴重。目前具指標性的國際奧會已漸漸突破運動場上的不平等,除積極推動女性參與運動組織,更於1996 年設定各單項運動協會與國家奧會決策機構,女性比例要達到20% 的目標;國際拳擊總會在倫敦奧運時也盡量任用女子裁判,聘女性技術官員,讓一向由男性主導的體育界翻轉。目前也已有學校開始關注女性運動權益問題,在運動場上設有女性運動優先區,透過實質的行動營造女性在運動及體能鍛鍊的友善環境,鼓勵女性在運動與體能的發展。因此,促進體育界的性別平等,應由個人參與、學校體制、政府政策等面向來鼓勵女性參與體育活動。電影中的主角證明,個人的專長與特質能發揮,女性在球場真的不是「咖小」,給予機會女性可以是個厲害的「角色」。所以,觀影者可再次思考,女孩總是站在體育場邊緣上的原因為何?生理結構上的差異會影響不同性別在運動場展現自我的能力嗎?促進體育界的性別平等,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影片介紹
影片名稱:足球女將(Gracie)
影片分級:普
類型:劇情片
片長:92 分
導演:戴維斯· 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
主要演員:
卡爾利ž施洛德(飾Gracie Bowen)
德莫特ž穆羅尼(飾Bryan Bowen)
伊莉莎白ž蘇(飾Lindsay Bowen)
傑西ž李ž佐費爾(飾Johnny Bowen)
安德魯ž蘇(飾Coach Owen Clark)

 

資料來源: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1期,101年12月30日出版,p.115-121。
■劉淑雯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育英 長庚大學教學資源中心組員

 

回本期目錄

 

    生涯輔導專欄

  

 

 

黃金5年,還是失落5年?畢業5年 人生勝負成定局!

未來」聽起來似乎很遙遠、模糊,但其實未來並不遠,也不難想像。你在20幾歲所做的一切,將決定你30歲以後,究竟躋身為勝部還是敗部。

「我會成功嗎?我的未來究竟會怎麼樣?」年輕的你是否曾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不確定的未來讓人惴惴不安,擔心等在前方的究竟是什麼樣的風景?

「未來」聽起來似乎很遙遠、模糊,但其實「未來」並不遠,也不難想像。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你在20歲所做的一切,將決定你30歲以後的人生風景。

20歲種什麼因,30歲收什麼果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作者梅格.潔伊(Meg Jay)為專攻成人發展的臨床心理醫師,她指出,有80%的人生大事都發生在35歲以前,30歲以後多半是延續20幾歲時所做的決定。但是20幾歲時的我們,卻感覺不出這段日子的重要性。

不少人以為,20幾歲青春正茂,人生有大把美好時光可以揮霍,恣意享受任性換工作的自由,渾然不知30歲前是打好職涯基礎最關鍵的時間。

梅格.潔伊提到,「我見過無數對未來沒有目標的20幾歲年輕人,白白浪費了多年光陰。更慘的是,許多人在20幾歲時缺乏願景,到了30、40歲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包括工作、感情、經濟、生育等各方面的代價。」

日本職棒樂天金鷹隊的名譽教練野村克也,有一句名言:「有不可思議的勝利,沒有不可思議的失敗。」

20幾歲時什麼都不做的人,不可能在30歲時一夕之間突然變得成熟,人生自動步上軌道。想要有「像樣」的30、40歲,打從進入職場開始,你就得有意識地經營職涯,好好掌握黃金時間。

二十啷噹 你該做什麼?

過去是「三十而立」,但現代年輕人普遍學歷高,進入職場年齡愈來愈晚,成熟獨立的年齡也往後遞延,不少人年近30歲,但心態和生活型態卻還像個青少年。
美商宏智國際台灣區總經理葉庭君觀察,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沒有「方向感」,不清楚自己未來職涯的方向,也不太思考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才可以讓自己有更美好的未來。

究竟在進入職場頭5年的關鍵時間,該做「對」哪些事情,才能讓30歲以後的人生躋身「勝部」呢?

  1. 人生想遠一點,從未來回推現在

 

做任何規劃至少要有個目標,把眼光放大、拉遠,先設定人生目標,知道自己想成為哪一種人、過哪一種生活後,再往回推,現在要做哪些準備、做什麼事情。
三商行人資長廖哲鉅認為,「歷練要趁年輕,」愈早展開豐富的歷練,就愈能及早發現人生方向。大學念政治系時,廖哲鉅曾擺地攤、當游泳教練、在救國團招募營隊服務人員,拚命打工存錢,為的是要出國念MBA。救國團的那段經驗,讓他很早就確立未來要朝人資領域發展。

廖哲鉅很有危機意識,總是在想如何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找第一份工作時,他設定要進高科技上市公司,「就像進名校、找名師,進入大型企業,對未來絕對有所助益。」後來他從光寶的招募任用管理師做起,一路晉升為人資高階主管。

廖哲鉅說「人生要想得遠一點,」他很早就描繪出人生的藍圖:45歲要做到某個位子,重點不在於「位子」,而是專業的境界。人資包含招募任用、薪酬、學習發展等專業,即使在人資領域已有18年,廖哲鉅還是覺得「時間好短,學都學不完。」

2苦與樂:「苦瓜排骨湯」哲學

20啷噹正是人生體力、衝勁最顛峰的時候,寧可吃點苦磨練自己,不要過得太安逸。「沒有吃過苦,怎麼可能成功?」廖哲鉅說,曾經是區運游泳選手的他,年輕時受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因此比一般人更能吃苦,耐力及毅力絕佳。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有一套「苦瓜排骨湯」人生哲學,苦瓜代表的是每個人的工作責任與壓力,排骨則是生活與家庭樂趣,在不同的年紀,兩者搭配的比例應不同,30歲時的苦瓜排骨湯比例是7:3(苦7分樂3分);40歲時比例為6:4;50歲時為5:5。

「年輕時最不缺的就是體力,前面苦一點、多累積一些,你的人生才能有選擇,不會老來還為生活所苦。」葉庭君表示,有些年輕人成天關心吃喝玩樂、討論如何打扮自己,她覺得非常可惜,「娛樂比例應該降低一些,多想想如何充實自己、展現出績效,讓自己出類拔萃。」

30歲前是人生的黃金時間,葉庭君很慶幸自己年輕時肯吃苦,1年當別人的3年用,換來日後快速的升遷。

「挑」工作與「等」工作的迷思

不少年輕人有錯誤的迷思,以為做routine(瑣碎重複)的工作是低就、浪費生命。事實上,能力和經驗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須從做中一步步累積。

工作無好壞 由你賦予意義

美商宏智國際亞太區資深顧問朱敏杰觀察,年輕人愛「挑」工作,只想做好玩有趣的工作,不是嫌routine的工作「含金量」太低、沒有專業價值;就是嫌做業務不好玩,還要向人低聲下氣。

「工作本身是中立的,是不是好工作、或者是有沒有價值,是你賦予它意義!」朱敏杰表示。

葉庭君認為,多數人只看表面,不瞭解工作的本質,也鮮少從長遠角度來看工作。以業務職為例,不僅可以學溝通談判,客戶關係更是一門學問,不少總經理都是業務出身,只有實際去做,你才能領略工作「好玩」的地方!

葉庭君初入職場時,在影音租賃連鎖店百視達擔任訓練專員,當時百視達剛進軍台灣,一年要開30幾家店,葉庭君從編纂、翻譯教材,到影印、訂便當、上課做訓練,通通一手包辦。她沒有嫌影印工作低下,反而不停地想,怎麼印才會最快、最有效率,卡紙時還可以自己簡易維修,不用等廠商來。

心態決定了成長的幅度,如果抱著「我才領多少薪水,幹嘛做那麼多事?」的心態,就喪失了鍛鍊成長的大好機會。

即使是再初階基層的工作都有其價值。廖哲鉅從國外回來做招募工作時,也是從拆信封、剪貼履歷開始做起,「體驗後你會開始思索,這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不踏出第一步 永遠等不到理想工作

除了「挑」工作,「等」工作也是職涯初期很常見的狀況。朱敏杰發現,不少年輕人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所以寧可等待理想中的好工作出現,他們總在「等」,等著別人(爸媽或主管)幫他們安排。 問題是,「你不開始的話,永遠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一天!」葉庭君說。

葉庭君踏入職場時,原本是想做薪資福利或招募,但連著2個月找不到工作,迫於現實,只好去做原非她理想中的教育訓練工作。當時她非常沮喪,但一旦去做之後,就做得有模有樣,成為專業達人。

做非理想中的工作,是不是「低就」?葉庭君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從零開始,重點在於,過程當中你累積了什麼。「不妨先求有再求好,遲遲未能開始的話,你就沒辦法累積,人生就會一直停滯在那裡。」

轉職太隨性 拿不出像樣成績

20幾歲換工作太隨性自由,沒有任何計畫或目標,到了30歲時,這樣子的履歷表不僅難看、拿不出手,而且沒有一位新雇主敢雇用你。

葉庭君強調,「能力必須通過『挑戰』來鍛鍊,」沒有幾個月就換工作,不可能經歷工作的完整週期,學習也非常有限,因此最好做滿2年以上,才能夠幫履歷表加分。「再怎麼不喜歡的工作,也要想辦法找出喜歡的地方。」

廖哲鉅看一個年輕人是否具備潛力,會從「過去是否有具體的成就,有哪些經驗例子可以分享」來觀察,例如完成過哪些專案、拿下哪些客戶或標案、建立什麼新制度等,讓主管相信他擁有「複製」成功的能力。

職場頭5年太頻繁換工作,沒有留下任何具體成績,會讓你離好工作愈來愈遠,最後很可能落得在基層不停打轉的窘境。

職場頭5年 人生勝負底定

廖哲鉅強調,過了一定年紀之後,歷練的機會、當主管的機會都將銳減,而且年紀愈大愈有包袱,例如有家庭無法外派。因此,趁著20~30歲的黃金期,力爭上游爭取機會、累積專業資本,更顯得重要。

「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會投資你。」非人資科班出身的廖哲鉅,除了主動找原文書來讀之外,更大手筆地投資自己,每隔1、2年就自費出國參加人資專業會議,並建立起國際協會的人脈資源,引進美國SHRM人資年會,成為中華人資管理協會的國際事務策員會主委。

職場頭5年,勝負已大致底定。有人度過「失落5年」,有人度過「黃金5年」。廖哲鉅說,「最可怕的是,比你厲害的人還持續在努力。」當時間乘上努力之後,「勝部」將從小勝升為大勝,「敗部」則從小敗退為大敗,成就差距愈拉愈大。職場頭5年,能不兢兢業業嗎?

資料來源:Career 職場情報 442期

 

 回本期目錄

 

 

 

 

 

 

 

 

 

 

 

 

 

 

 

                             資源教室專欄

學輔中心志工心得分享

資料來源:臺北校區會計系高嘉彣貴憶

現在回想起剛加入成為學輔志工時,其實對於協助身障同學真的一點方向也沒有,雖然以前高中有與身障的同學同班過,但是也無幫過身障學生的一些相關經驗,還好有輔導老師很有耐心的從旁對我們做教導,讓我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學校就像是個大家庭很多事務都需要大家一起分工完成,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單獨完成,特別是在服務身心障礙身的這段日子裡,不僅僅是給予幫助的單方面付出我更從身障同學的身上學習到很多,也體會到許多事情不只是單單一個解答或是定義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思維來看待一件事情.這也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當志工的樂趣。

擔任身障生的協助同學,除了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更重要的還要有一個纖細的思考能力,因為有許多的身障同學和一般同學的心靈和情感思維上都比較敏感脆弱,所以我們除了要了解身障同學的性格之外更要不時的關心以及提醒,這樣讓處理事情才能夠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並有效的成為老師與身障學生之間的橋樑。

服務身障生讓我覺得很有收穫更讓我在同學身上學習到很多,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西,但是我很高興認識到一群樂觀開朗又活潑的人,讓我體會到另一種家的團結凝聚力量,也從中學習到了解自己尊重他人,也讓我開心地度過校園生活,不僅讓我的生活過得更充實也讓我的生活更有意義更加踏實。

回本期目錄

 

 


         中國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心緣電子報

         出版日期:2011/12

         學輔中心位置:台北 崇德樓203室•新竹 學以軒1001室    

         諮詢專線:台北 02-29356107•新竹 03-6991111#1613 

         電子信箱:erinch@cute.edu.tw